Child Room公告
感謝願意分享文章的各位版大.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各大報章雜誌.***

目前分類:親子教育&學習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央社 – 2012年4月4日 下午12:5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4日電)

5、6個大人陪著1個毛頭小孩,擠進復健科門診,職能治療師心想:「難道又是被寵過頭的小朋友?」因為愈來愈多父母長輩望子成龍心切,卻把孩子寵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無尾熊。

 

台南晉安診所職能治療師卓柏宏過去1週收案50多個小朋友,他說,許多案例是坐不住耍賴的小孩由大人哄著進了診間接受評估,還有軟趴趴的小孩掛在父母的身上,還有孩子明明是會說話的年紀卻構音困難,只會用哭鬧表達意思。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親職》雜誌,父母最常犯的管教錯誤是忽略孩子發出的訊息而對孩子發脾氣

幼兒在累或餓時會出現特定行為,如果爸媽能及早發現孩子發出的訊號,也許就能省掉一場情緒大崩潰。

除此之外,父母最常犯的其他錯誤如下:

太過負面:「不可以打妹妹」、「不要……」我們總是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或那樣,卻沒花時間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或更重要的,他應該怎麼做。

久而久之孩子就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期待過高: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善控制自我衝動,也不懂社交禮儀,罵也沒用。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0-10
  • 作者:陳雅慧編譯
 

你的教養方式是否能培養出孩子健康的挫折免疫力?還是恰恰相反?

  

1.跟小孩說了無數次:「玩具玩好要放回原位,否則很容易不見。」結果有次真的找不到玩具,小孩就大哭。這時我會:

□ a 跟小孩說:「我早就跟你說過……」

□ b 理解他的傷心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找不到心愛的玩具。」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管小孩上網 先學網路社交

(戎華儀報導)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要監護孩子上網,有近9成的家長希望限制孩子不能進入色情、暴力的網站和遊戲,其次有近7成8想要知道孩子上網都在做些什麼。 

心理醫師鄭惠文舉年輕人常用的臉書為例指出,家長要監護孩子使用網路,就要先進入孩子的世界,也學會使用這些青少年常用的網路社交工具。

 

(1)『父母一定要用一種說...你要進入小孩的世界,你就必須在裡頭。你先在裡頭,而跟小孩去交會,這是新世代小孩不一樣的地方。父母自己也要成立一個臉書(帳號),所為了這個事情,父母可能要先學一下,你也會了解臉書是怎麼回事。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8/01 04:11 文/盧愷莉

 「老師,請問一下,我們家的『妹妹』很愛哭,這樣可以做復健嗎?」電話那頭響起家長急切的聲音。我說:「沒有關係,先帶過來看看,我會用一些方式幫助她。」

 下一個禮拜,這位號稱愛哭的「妹妹」來到治療室,果然如家長所說,一來就哭,怎麼哄就是停不下來。

在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後,發現她並沒有任何腦神經或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問題,只是發展比較慢,與同齡正常小朋友相比,大約慢了半年左右,已經一歲了,還不會肚子貼地或離地爬,也不會自己扶東西站穩。 

與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妹妹」有過分依賴的狀況,又很怕生,平時在家要什麼東西,只要出個聲音,馬上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若得不到想要的,則以哭的方式來表達,遇到陌生人,也是用哭的方式來表現不安的情緒。 

評估結束後,我向家長解釋,其實小朋友並沒有什麼問題,可能的原因是過度保護,沒有讓她有自己行動的機會,再者是缺乏安全感和主動探索的能力,導致發展比較慢。 

因此事先與家長溝通,往後做治療時,可能會稍微強迫她做一些動作,若她哭,不能馬上停止動作,或抱起來,必須等她完成了才能休息。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小家暴加害人 11歲獨生女毆母成傷

禍起溺愛導師誤為丈夫施暴通報113

2011年 06月25日  

【李宗祐、徐彩媚╱嘉義報導】真是人小鬼大!嘉義縣一名才小四的獨生女童,因父母溺愛,稍不如意就發脾氣,甚至對媽媽拳打腳踢。學校導師發現女童媽媽身上有傷,原以為遭丈夫家暴,詢問才知竟是女兒幹的,立即打113通報,家暴中心人員已介入處理。此案一旦成立,女童可能成為最年幼的家暴加害人。

名對媽媽動粗的女童(11歲)就讀嘉義縣某國小四年級,該校李校長昨表示,第一次遇到小孩子對大人家暴案例,校方將安排心理諮商師,導正其偏差行為。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淑清教授則說:「女童因父母溺愛縱容,才不服管教,故其父母更應接受親職教育。」
校方表示,女童是獨生女,父母自小疼愛,平時都由媽媽開車接送上下學,還幫她拿書包。

爸爸外婆也遭殃

本周二女童媽媽送女兒上學,導師發現媽媽手臂有瘀青和抓痕,懷疑遭丈夫家暴,經詢問,媽媽才傷心表示是被獨生女兒打的,令導師大感訝異,校方趕緊與媽媽溝通後,打113專線通報嘉義縣家暴中心。
李校長表示,女童在校成績中上,與同學互動正常,得知她在家竟如此蠻橫無理,實在很難置信。經訪查發現女童疑父母過度溺愛,稍有不順心就對媽媽拳打腳踢,就連爸爸、外婆也遭殃。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6/17 17:36 趙佳韻

根據調查,青少年遇到困難或煩惱,將近一半的人不會找人協助,或只尋求同儕與網友的意見,台灣安心家庭協會理事長洪宗楷呼籲家長,平時應多關心、溝通有耐心、以同理心傾聽,建立親子間的信任感,危機發生時才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 

衛生署公布99年國人十大死因,連續13年進榜的自殺,去年終於退居榜外,不過,15歲到24歲青少年的死亡原因,自殺卻以13.2%排名第二。台灣安心家庭協會理事長洪宗楷表示,青少年重視同儕關係、希望獲得同儕肯定,許多事情做家長的反而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因此,他建議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保持『三心』:平時多「關心」子女交友與生活狀況;親子之間意見相左時以「耐心」面對;用「同理心」傾聽子女心聲、理性溝通。 

同時,他也指出,華人父母較內斂含蓄,往往是「讚美的話,一切盡在不言中」但是孩子一做錯事就「打給別人看」。這也是讓青少年子女與父母距離越來越遠的原因之一,所以,他提醒父母,應該『公開讚揚、私下糾正』,讓青少年子女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支持,減少親子間的對立感、增加彼此的互信,讓子女知道,做父母的永遠都是他們最強的後盾與支柱,這樣,當危機發生時,父母才能在子女身邊給予最即時的協助。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不解/在校人緣佳 回家就變霸王

更新日期:2011/06/24 04:11

自由時報記者吳世聰/嘉縣報導〕對於女童涉嫌家暴母親一事,女童導師說,女童在校表現正常,對師長及同學都沒有暴力傾向,功課也不差,不過在家卻經常發脾氣,並對母親使用暴力,令人匪夷所思;家長也自責地說,「對女兒越好,她的脾氣越差。」 

獨生女 全家當寶 

女童導師說,女童自幼就是全家的「寶」,舉凡穿鞋、穿衣服等日常生活幾乎都由父母親代勞,上下學也由家長接送,因而養成自理能力不佳,收拾東西等校務活動,動作都較同學慢半拍。 

「對女兒越好 她脾氣越差」 

導師說,女童除上課有遲到的習慣,在校表現很正常,功課也在中上程度,與同學相處融洽,對師長也很有禮貌,奇怪的是,在家裡就變了樣。 

導師說,他曾詢問女童為何要打母親,女童回答「媽媽會抓我的雙手」,媽媽則解釋是女童要出手打她,所以才抓住孩子的雙手。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小加害人!母遭11歲女家暴 通報113

更新日期:2011/06/24 12:31 辜士陞

小四女童,竟然成了家暴案的加害人?在嘉義,有一名年僅11歲的女童,因為家人過於溺愛,1年前開始,稍不如意,就對母親拳打腳踢,甚至還拿柺杖鎖痛毆外婆,老師發現她的媽媽傷痕累累,身心受創,最後決定通報113家暴專線。 

小四女童,竟然成了家暴案的施暴者,消息震驚校園!原來,女童的老師發現,女童媽媽雙手淤傷,指甲也有抓痕,進一步關切,媽媽竟然說,是被才11歲的獨生女兒打傷的!社會處長翁章良:「互動溝通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拳打腳踢,還曾經拿枴杖鎖毆打外婆。」

女童沒有兄弟姊妹,是雙親的掌上明珠,家人對她百依百順,十分溺愛,沒想到她從小三開始,稍不如意就對媽媽發飆,拳腳相向,連外婆也遭殃,但媽媽一再隱忍,老師發現事態嚴重,跟媽媽商量後,決定通報113家暴專線。

翁章良:「瞭解親子互動關係,到底怎麼一回事,是不是有偏差,第二個部分,這個小孩子在經過心理諮商,是不是有相關身心醫學方面的問題,或者是心理方面的問題,我們會做進一步的醫療介入。」

依刑法規定,未滿14歲的少年無刑責,兒少法也規定,未滿12歲的兒童,父母有教養保護的責任,所以就算女童有嚴重偏差行為,責任仍歸屬雙親,到底該如何處理這案件,警方很頭痛,社會局則是強調,除非女童對母親造成生命威脅,或是立即性恐慌,否則不會考慮採取寄養安置。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22 11:28

作者:張靜文 

回覆聯絡簿總是困擾你嗎?如果是,先別自責是個不盡職父母,也不要急著怪孩子不乖,更不要為了爭一口氣,在聯絡簿上開戰。轉個念,情況會大不同。

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員詹純玲提醒,如果聯絡簿上的留言讓你不舒服,請安定自己的心,先跳脫「我不好、孩子做錯了!」的指責,告訴自己,老師只是做他該做的事:報告孩子在學校狀況。

無論老師是不是真的對你或孩子有成見,在一開始請先相信,你和老師都是站在「幫助孩子更好」的立場,只是做法不同。不斷提醒自己正向看待這些事,才有可能在回應時展現善意。如果孩子對老師的感覺還不錯,就不用太在意老師的冒犯字眼。很多老師只是不知道用委婉的方式溝通。遇到以下四種經典回應,不妨換個想法,試著轉換溝通方式。

家長回應四類型聯絡簿的提醒:

1. 告狀型:「下課去淋雨,不應該!」聯絡簿裡全是告誡孩子不可以講話、不可以遲交作業、不可以嘻鬧的字句。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5/08 16:27

心理學家說,人大約從三歲開始說謊。 

心理學家表示,說謊不是犯罪而是社會化相當重要的一種技巧。他們說,父母雖然不喜歡孩子說謊,但是,他們自己卻為了不要得罪別人或是避免尷尬,經常說個小謊。 

心理學家說,孩子會說謊就表示他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因為還要能圓自己的謊。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半和四歲半之間就有扯謊的能力。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5/10 00:17 本報訊

【本報訊】基隆市警察局婦幼隊隊長林享鐘9日表示,性侵害案件高達7、8成以上是熟人所為,民眾教導兒童自我保護時,不能只教防範陌生人,即使是熟人,只要行為不對,也要說NO。 

婦幼隊表示,父母在教導孩子時,希望兒童要信任大人,尤其是父母、親戚長輩、警察、老師等,卻也讓兒童降低戒心,容易陷入危機。 

警方提醒,教育兒童自我保護時,絕對不要告訴孩子一定要聽某些人的話,或某些身分的人要求的事一定是對的。

婦幼隊長林享鐘表示,要教導孩子適當的自主性,判斷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不管是否熟人,一旦有逾矩行為時,一定要拒絕,並且要向大人說明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29 11:25

文/李佩芬

少子化浪潮席捲下,小家庭成為主流,每個孩子在家庭受到的關注與寵愛遠高於過去。缺乏應對進退的練習機會,是家庭中禮貌教育最大的難題。議事殿堂與媒體所創造的紛擾戲碼,也是形塑無禮社會的「最佳代表」。有趣的是,即使媒體上看起來爭鋒相對的政黨,「私底下在立院碰面,也會有禮貌的打招呼」。畢業於師範院校、曾五次被公民監督聯盟選為最佳立委的趙麗雲坦承,分秒必爭的發言結構,使立院許多打斷別人發言、爆發肢體衝突的無禮鏡頭,有不少是「演戲」、「不得不」的結構性因素,理性問政的過程,很難在媒體曝光,非理性才能「搏版面」。

禮貌的養成,要從三個層面切入:「情感」的同理、「認知」的理解與「行為」的操練。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但昭偉舉例,「大學生不讓座」曾經成為喧騰一時、品格教育淪喪的指標。但他認為,道德指控並不能改變行為,他曾經深入與大學生討論讓座的問題,發現不讓座背後的原因,有需要不同層次與重點的教導。

「禮貌通常都針對下對上的態度,卻甚少聽說上對下要有禮貌,」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教育部國語辭典對「禮貌」的解釋為:「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並與「規矩」並列為相似詞;反映出既有文化中,談禮貌都是從「成人的需求」出發。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李坤珊,曾為文〈別逼孩子打招呼〉探討禮貌,連續半年成為網路熱門文章。「很多人只看到禮貌的外在打招呼形式,卻忽略了更重要的關鍵:內在感受的交流,」李坤珊直指核心。

根據《親子天下》網路調查,四成七的家長認為教導禮貌「很困難」。而家長教導孩子禮貌最常用的方式:以「身教示範型」最高超過八成;主張「習慣成自然」者居次;願意苦口婆心不斷提醒孩子的,約佔三成五。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27 00:17 本報訊

【本報訊】「不是說好一天只能玩兩小時電動,為什麼每次都要超過時間呢?」許多父母煩惱小孩沉迷電玩誘惑,整天黏著電視昏天暗地打電動,好言規勸或臭臉生氣都無法解決問題。專業兒童EQ教育機構笛飛兒提醒家長,這些看似調皮的舉動,可能透露孩子無法有效控制衝動,若不及時改善,可能影響未來發展。 

許多專業研究報告發現,能夠克制自我衝動、抵擋誘惑的孩子,日後在做事的堅持、專注能力往往超過自我約束力較差的人,也更能夠融入社會團體生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進行一項長達十餘年的「棉花糖實驗」,發現受測對象如果在幼兒時期能夠遵守事前規定,獨處在房間時不取用桌上的香甜棉花糖,抵擋誘惑以獲得另一個棉花糖,到了青少年時,學業成績和社交技能的表現都比同儕更為亮眼。 

既然抵擋誘惑這麼重要,但這又不是學數學、英文,有教科書可以參考,該怎麼教小孩懂得這個道理呢?親職講師建議父母可從日常生活的各種場合,機會教育小朋友「學習等待」,讓他們知道必須克制眼前的一時誘惑,才有機會得到更好的獎勵。譬如,帶孩子出門逛街時,先跟他商量好只能買一樣最喜歡的玩具,那麼他就會仔細考慮該不該衝動買下現在看到的玩具,或是再等一下,說不定會有更棒的玩具出現。透過這樣合理的環境、實際的期待及具體的規定等條件,便可以培養孩子具備「延宕需求」的高EQ特質。 

白慧文老師舉熱愛玩電玩的孝孝為例,原本孝孝不斷跟媽媽吵著要玩網路遊戲,不論是考試考一百、功課滿分、在學校表現好、安親班表現好,孝孝都希望能夠兌換打電動的時間,媽媽不禁擔心過度沉迷於電玩,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同儕發展。但接觸EQ課程後,孝孝竟然主動提出刪掉電玩帳號,表達想在真實的世界裡而不是虛擬的世界裡贏得尊重與掌聲,從全班風行的潮流中急流勇退,擁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不受外面環境的誘惑,媽媽覺得好欣慰。 

暑假是最適合提升孩子能力的時機點,不論是對玩樂慾望的控制、趁機充電準備下學期的交友、學習計畫,都是一段非常好的能力提升時間。提醒平常沒有時間引導孩子EQ學習的家長,或許可以趁著暑假的來臨,幫孩子預約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13 04:11

文/董謹榕 

「我家的小孩情緒很不好,很容易生氣,脾氣很拗,該怎麼辦?」臨床上,常有家長問到這個問題。

 首先,要先找到導致情緒不好的癥結點,教導孩子紓解情緒的辦法,例如:不高興或生氣時,可以先深呼吸或雙手互拉10下,讓情緒先緩和,或是可以去整理櫃子、運動、看書或散步等方式來紓解;再來,引導說出情緒的癥結點,讓孩子安心地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記住!此時應採取不打擾、不加入任何批判的態度,並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著想,支持孩子繼續表達,等孩子敘述完畢,大人再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與孩子討論歸納出遇到這種類似情況時,應該如何處理的幾個因應方法。

接著,要幫助孩子培養一個運動的習慣,幫助提升其情緒調節能力,因為運動能幫助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產生,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和快樂、情緒有關,並且告訴孩子藉由運動可以舒緩情緒上的不快。

再來,好情緒的產生和良好的互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父母也是一個情緒調節者,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父母是孩子從小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波動,小孩很容易感受到,而把這些情緒表現在生活的大小事件上,因此父母也要做一個良好情緒管理的示範者,讓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對象。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9/13 親子天下部落格

 凱薩琳的媽媽在卡片上寫著:「我不知道你如何辦到的?她總是願意聽你的!你是我遇過最有天分的老師!」有沒有天分,我不知道,但我的確讓對一切都說「不」的凱薩琳,在冬天穿上長褲、雪天戴上帽子、去操場前上廁所。

這些聽起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日日與幼兒相處的爸媽或老師,一定能了解,正是這些小事,讓你抓狂。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因為你和孩子有「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選擇和決定。從「需要」本身的角度來看,它沒有對錯,像是需要吃東西、需要被愛、需要被認可。但不同的立場,所導致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選擇,卻會產生衝突,也很容易陷入「誰聽誰的」親子大戰。所以如何看待彼此的需要,就會決定我們如何處理衝突,對立、退讓,還是妥協?

模式一:從孩子的堅持了解需要,順應需要
回到凱薩琳的例子。不管寒冬或酷暑,三歲的凱薩琳只喜歡穿裙裝,所以她每天都穿裙子。從「需要」的角度來看,凱薩琳的需要,一點也沒錯。凱薩琳媽媽擔心她會冷,所以堅持冬天要穿長褲,從「需要」的角度來看,媽媽的需要,也很合理。但一方堅持不穿長褲,另一方則堅持非穿不可。於是「你贏我輸」的大戰,日日上演,從家裡戰到學校,從家務事變成了我的事。因為我「需要」孩子們在零下幾度的冬天,到操場玩時,一定要穿上長褲和戴帽子。

當我宣布這項規定時,凱薩琳嘟嘴說:「我不要穿長褲!」她清楚的表達她的需求。以下是我與她的對話(凱代表凱薩琳,師代表我):
凱:我不要穿長褲!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俐容  出處:親子天下20期

許多青少年自認為長大了,特不喜歡父母管束,卻常連些日常小事都做不好,需要父母幫忙善後。父母幫忙孩子的界限在哪裡,如何幫,孩子才能學會負責?

粗心大意、丟三落四跟心不在焉、渾渾噩噩是不同層次,但可能有關,我們先釐清這兩者,再談如何處理。

心不在焉、渾渾噩噩的孩子既無目標也沒動力,因為讀書不是他自己要的,自然不想花精力,這牽涉到比較深層的態度。至於粗心大意、丟三落四,可能是缺乏動力的表象,也可能只是孩子的天生特質,與動力無關。譬如有種孩子,在準備2B鉛筆的過程中,突然看到有包餅乾,打開來吃,就忘了2B鉛筆這件事,他的丟三落四是因為注意力分散度較高。第二個層次較技巧性,比較容易解決。所以我們先從技巧性問題來談。

一般而言,丟三落四、粗心大意會隨著年齡增長、功能成熟,而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如何,還要看小學階段父母是否教養得當。換言之,在十二歲前,許多自理能力都應變成習慣,粗心大意只是偶爾發生的小插曲。但如果到了青春期,丟三落四的情況還和小時候沒兩樣,父母可能已經錯過建立這項能力的黃金階段。不過,儘管到了青春期有些教養事倍功半,對於有嚴重後果的行為,父母仍然要設法以不同於國小階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兒子寫功課總是要人逼,有辦法讓他自動自發嗎?

A:
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師陳柏翰表示,首先必須建立明確的規則,而父母也要有效執行。說來容易,但問題多出在於家長太疼愛小孩,如幫孩子寫功課,使其免遭老師責罰,甚至過度獎賞,例如成績好就送高價玩具等。其實管教並非一味強調處罰,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小孩知道爸媽是「來真的」,反而更重要。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教子女注意事項

★態度應心平氣和,勿情緒化
★情緒失當時,先深呼吸緩和情緒
★若小孩教不聽,可尋求專業機構諮詢
★尊重子女意見,共同制定明確規範
★勿暴力相向、一味處罰
★不在外人面前批評子女
★誤會子女時,勇於向子女道歉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