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oom公告
感謝願意分享文章的各位版大.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各大報章雜誌.***

目前分類:情緒管理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父母口角 影響孩子身心

用書信溝通 每次吵完要有共識

2011年 09月03日

港星謝霆鋒和張柏芝婚變爭子消息鬧得沸沸揚揚,臨床心理師劉怡君表示,夫妻若常口角,甚至將孩子當談判籌碼,恐對其身心造成負面影響,門診就曾有爸媽劇烈爭吵,導致孩子出現尿床、哭鬧等退化行為求診。她提醒,夫妻難免意見不合,採取有建設性的溝通方式,如用書信溝通、避免人身攻擊、每次吵完都要有共識等,可防止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報導╱林明佳、張雅淳 攝影╱高凱新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去年有5萬8037對怨偶離婚,劉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每人個性、背景、生活習慣等都不同,因此婚姻中難免有意見不合、爭吵,甚至面臨離婚情況,當衝突發生時學習正確處理,即使離婚也好聚好散,才能成為孩子未來處理衝突的正面教材。

 

先了解
父母吵架4影響

劉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孩子目睹父母劇烈爭吵,可能會有以下4種負面影響:
1.出現行為問題:幼兒可能會尿床、哭鬧等,較大孩子以課業退步、違反校規來吸引注意;或表現更乖,期待兩人合好,一旦落空可能自責。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7/22 11:56

陳雅慧 編譯

美國有線電視MSNBC引用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對孩子吼叫,可以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負面情緒。」這樣的結果,讓多數的父母鬆了一口氣,也願意承認:「是的,我也會對孩子大吼。」

美國達拉斯州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心理學教授霍頓(George Holden),針對達拉斯州三十六個志願參加研究的美國家庭進行長期觀察研究。參與被觀察的家庭,必須在家中裝置迷你攝影機,進行為期一整周的家庭生活錄影紀錄觀察。霍頓的研究團隊則在事後針對三十六個家庭生活所有錄影紀錄和分析。

霍頓長期關注父母管教議題,這次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其實父母在情緒失控的狀況下對孩子大吼,反而可以讓小孩學息如何面對人際中的負面情緒。

霍頓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約有九成以上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大吼。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用言語汙衊孩子。同時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們,只是情緒爆發是人之常情。

身為父母,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時,都有抓狂的經驗,也往往在事後後悔不已。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4/01 親子天下部落格

孩子生氣了,勸他「別生氣」往往無效,反而讓他更生氣,為什麼?
當幼兒發脾氣時,接納、同理孩子的感受,幫他釐清原因,
他才聽得進大人的建議,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常以「負面情緒」這個名詞來界定生氣、嫉妒、悲傷……以「正面情緒」來形容快樂、滿足……。在這樣「正面」相對「負面」的分類下,成人不免會在教養孩子的成績單裡,把目標定在:我要孩子是快樂的,負面情緒愈少愈好;就算有,也希望它們一發生,能很快就控制住。

這樣的想法沒有錯,是以愛為出發點,我們當然希望孩子一天到晚笑嘻嘻、快快樂樂的。但以「正面」相對「負面」的分類和認知,卻可能造成我們在面對幼兒發脾氣、哭鬧、嫉妒時,採取「阻擋」和「拔除」的做法,企圖讓生氣消音或消滅,以為消音或消滅就能讓生氣遁形或絕跡。所以下列說法,你應該常聽到:

「小孩子這麼愛生氣,這樣就沒人愛。」

「那有什麼好生氣的,好了,別氣了!」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3/27 親子天下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種幸福】

 當一個保母必須有這樣的感受你才適合從事這份職業,當然托育這麼長的時間裡,孩子的情緒、孩子的病痛,都可能在那短暫的時刻讓你感到難過;可是,這樣的幸福感應該是多刻存在,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讓你感到生命的喜悅與成就,因為孩子的純真讓你心靈得到避難所,最重要的是我從孩子身上不間斷的修正,不間斷的讓自己也成長,跟著這樣一個充滿渴望長大的生命體生活真的是一種幸福。

所以,檢視一下自己,身為保母的你除了賺一份經濟外,你還得到什麼?

一、這是一份教育工作,職場上的情緒管理是必要的

    不可否認從嬰幼園、托兒所到居家保母這一路將近十六年工作的歲月,絕對不是平步青雲,我堅持著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扮演好小主人的盡職僕人。剛開始也曾因這樣求好心切又沒經驗下,做了許多錯事,相對的痛苦不堪,所以我體認到在職場上是必須學習情緒管理,尤其是父母或保母,因為你帶領的是一個下一個社會的主人翁,而他現正從你身上學習,這是一件責任重大的基礎教育工作。

    最近政府將「保母的情緒管理」這一個課程列為保母必修課程,實因社會事件中不斷的出現虐兒或疏忽照顧的事件。然綜觀這些事件有絕大多數是屬於目前政府另外推動的高風險家庭—譬如有一事件肇因同居人不耐孩子哭鬧而造成;又有一個事件是肇因於保母的孩子出手,像這類家庭本身心理不健康或經濟不穩定或同住人關係複雜   等等皆為高風險家庭,本就不適宜孩子成長的環境且又隱藏著危機。另外有些人為求經濟超收致照顧不當,這樣不負責任的人更不能當保母。所以我個人覺得應先篩選保母本身與家庭合適否再談情緒管理。

二、情緒是一種思考的形式,當我們內心思索著某些事時就創造出我們的情緒

    情緒是一種思考的形式,當我們內心思索著某些事時就創造出我們的情緒,如一般人看到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直覺上就疼愛的想捏一下他的臉頰,可是如果您內心尚未撫平前一刻(或前一夜)爭吵的悲怨,那就無法看到那可愛的臉。又如你個人要求非常高;譬如乾淨、快速、樣樣得第一等等,這些也非常容易造就出你不滿意的情緒;因此請你先舒壓自己,調整自己的一些觀念。

Rumi 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